您当前所在位置: 首页 > 质量监测 > 教学督导 > 正文

贾振元:高校推进教育科技人才一体化改革的着力点

来源:
发布时间:2024-10-14
浏览:

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教育是基础,科技是关键,人才是根本。一体推进教育科技人才事业发展,是习近平总书记亲自谋篇布局的重大战略考量,亲自推动的重大战略举措。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科技大会、国家科学技术奖励大会、两院院士大会上的重要讲话,锚定科技强国战略目标,总结成就、阐释规律、研判形势、明确要素、作出部署,我们必须深入学习、深刻领会,坚持系统性、整体性、协同性原则,一体推进改革、推动发展、释放合力。

高校作为人才培养主阵地、基础研究主力军、重大科技突破策源地,要更好发挥其高等教育机构的主体性、科研创新方面军的主体性、育才用才重要承载地的主体性,必须按照党中央一体推进教育科技人才事业发展的大逻辑,实现上述三个主体功能的逻辑自洽;同时要深度融入教育科技人才良性循环,与其他创新主体乃至事业单元实现逻辑互洽,更好发挥“一体多元”职能,为教育强国、科技强国、人才强国提供有力支撑。

深度融入新型举国体制,支撑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

一体推进教育科技人才事业发展,高校要坚持心怀“国之大者”,观大势、谋全局、抓根本,紧密结合自身实际,努力通过办学实践,将党中央集中统一领导的政治优势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优势,转化为教育科技人才一体发展的优势,主动对接并融入国家科技战略规划、政策措施、重大任务、科研力量、资源平台、区域创新等方面的大战略统筹,保证科技事业发展始终沿着正确方向前进,不断形成综合办学优势和科技创新优势,推进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把科技命脉和发展主动权牢牢掌握在自己手中。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科学研究向极宏观拓展、向极微观深入、向极端条件迈进、向极综合交叉发力,不断突破人类认知边界”。从我国科技事业所处发展阶段来看,正处于大变革背景、强竞争环境、高质量转型时期。社会发展特别是社会分工演进中,分化与整合是交融伴生的关系。在外延规模扩张期,分化的表性特征更明显一些;在内涵质量提升期,整合的力量则相对凸显。通过大统筹、大融合、大变革进行力量整合集成,重点发力提升相对薄弱的原始创新能力,突破受制于人的关键核心技术,培养造就更多顶尖科技人才等,成为国家的必然战略选择,这也是高校高质量发展的必然路径选择。

要围绕打造国家战略科技力量,依托国家科技战略定位、战略布局、平台体系、重大项目做好自身定位、布局、平台、项目的谋划设计,集中优势力量和优质资源打造形成战略支撑点。要在“充分发挥市场在科技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更好发挥政府各方面作用,调动产学研各环节的积极性”中发挥主体能动性,坚持公益属性,对接市场机制,统筹用好政府资源、市场资源和社会资源,充分释放高校人才密集和基础研究雄厚的优势,与其他创新主体协同参与关键核心技术攻关。

要充分发挥基础研究主力军和重大技术突破策源地作用,高校必须加强核心技术攻关能力,紧扣国家战略需求,遵循基础研究规律,根据大科学时代的科研组织特征,提高基础研究组织化程度,突出战略优先,分清轻重缓急,面向重大科学问题参与协同攻关,营造鼓励探索、宽容失败、崇尚科学、追求创新的良好环境,努力提出原创基础理论、掌握底层技术原理,推动产出重大原创性、颠覆性科技成果,在筑牢科技创新根基和底座方面发挥关键作用。

深度融入现代产业体系创新,助力发展新质生产力

一体推进教育科技人才事业发展,高校要树牢“抓创新就是抓发展、谋创新就是谋未来”的理念,以科技创新引领高质量发展、保障高水平安全。坚持“四个面向”的战略导向,提高办学质量和水平能级,主动打破围墙,开门办大学,促进产学研主体协同合作,架设互利共赢的国际合作桥梁,不断提升国际影响力和引领力,坚持科技开放合作造福人类,推进产教融合、科教融汇、校地融生、国际融通,融汇形成全社会创新合力,融合生成新质生产力。

高等教育的学科专业体系与国家及区域的产业体系高度关联、交融同构、供需互济,科教布局同生产力布局协同推进。高校通过培养输出创新人才、研发产出科技成果、提供人才智力支撑服务等,与企业形成供需关系,是血脉相连的利益共同体、创新共同体和命运共同体。进入高质量发展阶段,校企高质量的有效供需是实现教育科技人才良性循环的基础,是形成新质生产力的关键。

要面向现代产业体系所需,改造传统学科、发展新兴学科、培育交叉学科,对位联动传统产业升级、新兴产业壮大、未来产业布局,持续优化学科专业结构,不断提高人才、成果的供给质量。要围绕产业发展的重点领域和薄弱环节,特别是集成电路、工业母机、基础软件、先进材料、科研仪器、核心种源等产业的“痛点”“卡点”“堵点”,以问题为导向,统筹集成人才培养、科研攻关、队伍建设、成果转化等方面的力量和优势,与企业同题共答、双向奔赴。

要在融合中突出企业科技创新主体地位,支持企业主导产学研融通创新,在当前我国企业自主创新能力的加速塑造提升期,高校要强化与企业的全方位战略合作,跳出传统的校企项目合作、成果转化的“点对点”模式,以“孵化”思维整合全面合作的点、线、面、体,建立企业牵头的校企创新共同体,最终形成企业自己的核心研发力量,同时也形成高校新的优势领域。

要围绕产业急需提高科技成果转化应用质量,高校要依托优势学科领域构建“应用基础研究—产品研发—应用技术研究—中试孵化—产业化”全链条科研创新体系,提高将科技成果同产业需求对接的能力,搭建转化平台,畅通转化渠道,强化制度激励,使更多成果加速从实验室落地成为产品、产业,为新质生产力形成贡献高校创新动能。

深度融入全面深化改革进程,激发创新动力和活力

一体推进教育科技人才体制机制改革,是全面深化改革的当然议程和必然要求。高校要坚持系统观念,充分理解认识教育发展、科技创新、人才培养的系统关系、发展逻辑,把大系统、大逻辑内化为统筹推进学校育人方式、办学模式、管理体制、保障机制改革的子系统、小逻辑,坚决破除一切制约高质量发展的思想观念束缚和体制机制弊端,充分激发创新的内生动力和创造活力。

要深化结构性改革,一方面将高校学科专业结构同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趋势的契合度、同产业结构的匹配度作为学科专业机构调整的重要依据,形成学科专业动态调整机制;另一方面根据学科交叉融合的趋势、人才培养和科研创新越来越需要跨学科协同的趋势,将学科交叉融合作为学科专业结构调整的重要方式,形成有利于学科交叉融合的机制。

要深化高校科研体制改革,推动建设强大的科技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高校科研同样面临组织化协同化程度不高、科技资源分散、重复的问题,特别是传统的松散型科研组织模式,使高校在应对“投入大、周期长、见效慢”的国家战略性重大问题时,难以集聚科技资源形成攻坚克难的创新合力。为此高校必须以深化改革激发创新活力,坚决破除束缚科技创新的思想观念和体制机制障碍,切实把制度优势转化为科技竞争优势。要强化与国家战略规划对接能力、有组织集成科研力量能力、集约高效配置科研创新资源能力,促进教学科研融合互促、学科交叉融合出新、重大平台融合升级、人才团队融合赋能。要在坚持“双轮驱动”基础上,锻造传统领域新优势,塑造基础前沿新优势,大幅提升有组织交叉融合形成科研特区、创新团队能力,打造交叉研究院、交叉研究中心等科研新特区,以超常规举措,推动科研创新能力的非线性跃迁。

要深化人才体制机制改革,锻造强大的高水平科技人才培养和集聚能力。坚持人才引领驱动,将教育家精神与科学家精神相结合,学科战略布局和人才战略布点相结合,建设校级交叉研究人才特区与夯实二级学院人才平台相结合,“育”“引”“用”“留”一体推进。以点带面,发挥战略牵动效应,持续超常规引进海内外战略科学家、一流领军人才和创新团队,开辟新赛道;按局布点,坚持标准不断增强人才战略的能动性,在优势领域和重点领域建好人才库,把加强青年科技人才培养作为战略任务,加快壮大战略人才力量。积极构建与新质生产力发展要求相适应的人才发展生态体系,构建人才分类卓越的体制机制,持续改进人才评价机制。

深度融入教育科技人才循环,努力培养拔尖创新人才

一体推进教育科技人才事业发展,加快建设国家战略人才力量是重中之重。高校要牢牢把握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深化教育教学改革,优化人才培养结构,改进培养模式,着力培养造就战略科学家、一流科技领军人才和创新团队,着力培养造就卓越工程师、大国工匠、高技能人才,有力支撑人才自主培养,在拔尖创新人才培养上取得新突破。

要深入推动人才培养范式变革。以信息技术为核心的新一轮科技革命,渗透性、溢出性强,深刻改变了高校的育人模式、科研范式、治理方式。我们越来越深刻体会到,培养学生的核心素质能力,基础知识越来越重要,学科交叉越来越重要,信息赋能越来越重要,人工智能范式改变越来越重要,团队协作越来越重要,国际视野越来越重要,融合创新越来越重要。为此,高校必须准确识变、科学应变、主动求变,推进育人理念、资源要素、培养模式等全方位的变革,我们可以称之为人才培养范式变革,重点是推进“四个转变”:从单一学科向多学科交叉汇聚转变,从条块分割向贯通培养转变,从科教、产教协同不畅向科教融汇、产教融合转变,从传统课堂向数字化赋能转变。

要大力推进协同育人。不断完善科教协同育人机制,加强教育科技人才资源的统筹,一体推进高质量教育教学、高水平科研创新、高素质人才队伍建设。要把科技创新作为高校人才培养的重要途径和场域,将高水平科研优势转化为高质量育人能力,着力夯实本科基础培养创新“后备军”,推进研究生分类培养改革培养创新“生力军”。要发挥有组织科研优势,以重大科技任务为牵引,以重大创新平台为支撑,以领军人才和科研创新团队为引领,努力形成科研创新与人才培养相互促进、融合发展的办学新格局,着力破解人才培养与科技创新供需不匹配的结构性矛盾,培养造就更多拔尖创新人才,更好地支撑和服务国家重大战略需求。

要加快建设拔尖创新人才培养特区。在学科前沿和重大需求、未来技术和颠覆性技术等领域搭建知识体系新框架,推动核心师资、核心课程、核心教材、核心实践项目建设。发挥未来技术学院、卓越工程师学院、创新创业学院等人才培养“特区”的试验田作用,重塑未来育人理念,再造人才培养模式,以“智能、交叉、融合”变革培养体系,重构教育教学组织,带动高校整体育人质量提升。统筹图书馆、学生社区、智慧教室、仿真实验资源,推进未来学习中心建设。积极探索学生学业等级评价制度,使学生从“拼绩点”和“卷分数”中解放出来,在促进全面发展基础上更好实现个性发展,使他们早日脱颖而出,担起强国重任。

(贾振元,中国科学院院士、大连理工大学校长

来源:《中国高等教育》2024年第13/14期



关闭